完美人生的四个阶段:幼儿养性,童蒙养正,少年养志,成人养德
第一阶段:幼儿养性—优美人格的奠定
0岁至3岁,心无分别,尘垢未染,真知湛然,性德纯正,心如明净,朗摄无碍,先入为主,深深入心,终身不移。幼儿怡养本性。正宜此时。
0岁至3岁是人一生中“可塑性最高,施教最容易”的阶段,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。回顾人的一生,大家莫不深切同感“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”。我们可以肯定的说,人生最难化者唯习性也;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,终身受益不尽。因此,第一阶段“幼儿养性”的教育特别重要。这段时期的幼儿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,其纯净的心灵对外界的一切信息,却能靠高度的直觉而全面吸收,犹如明镜照摄景物一般,不加选择地全部接受,是构成一生性情及人格基础的重要时期。此时的教育须赖于父母主动地给予正确引导--要用轻柔的赞美来肯定孩子:你(或直呼其名)是最孝顺的孩子、你是最善良的孩子、你是最开朗的孩子、你是最聪明的孩子,你是最勤快的孩子、你是最喜欢读书的孩子…。良好习性的养成、优美人格的奠定,就在父母轻松愉快的赞美肯定中完成。秉性良好的孩子,经此赞美肯定后,会更加自信完善。秉性中下的孩子,父母加倍的赞美肯定可弥补秉性的欠缺,以导正或减轻其不良习性于无形之中。这,可是幼儿教育的秘决啊!贤明的父母,请千万别错过这短短的三年!
第二阶段:童蒙养正—圣贤智慧的陶冶
至13岁前,物欲微熏,烦恼增伏,知识略萌,性德仍净,记性犹强,悟性微弱。童蒙培养正见,正宜此时。
当幼儿渐渐成长到4岁后,已慢慢学会语言的应用,学习能力亦逐渐地增进,此时即应该街接“童蒙养正”的教育。养正,是指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。4岁到13岁这一阶段的儿童,因其知识未开,理解能力薄弱,仰赖父母之处尚多。然,也因涉世未深,心性依然纯净,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。古圣先贤们高瞻远瞩,不约而同地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,并以历代公认的优美古文诗词为辅助教材,教导儿童反复熟读,鼓励背诵。如此充分发挥其记忆力好的特长,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,趁他心性纯净时,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,以潜移默化其气质。经典的价值亦将伴随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茹吐芬芳、绽放光明,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。长期的诵读薰习,可以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。中华文明的智慧宝藏,将任由其悠游探取,必可陶冶他的性灵、开阔他的心胸、端正他的品行。这类书多读一本即有一本的受益,多读一句亦有一句的功效,此种终身受益的教育,就在童蒙读经阶段中种下根苗。十年易过,良知难得,切莫等闲空过了。每日若能读诵30分钟,持之以恒,13岁前背诵二三十本书实在轻而易举。当然,寒暑假期间加强学习更是一段难得的时间。
第三阶段:少年养志—理想抱负的鼓舞
13岁后,知识渐开,物欲既染,烦恼增多,心逸情泳,故真性渐隐,记性渐泯,然性向显发,崇效楷范,悟性转强。少年启养心志,正宜此时。
13岁之后的青少年智识渐开,理解力亦有显著的发展,渐渐脱离父母的关怀照顾,正是意气风发的学习独立阶段。此时即应迈进“少年养志”的教育。养志,是指鼓舞他们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气,培养宏伟远大的志向。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”,正是我中华民族青少年们立志向学的典范。处于初中、高中时期的青少年,除学习学校正常课业及特别感兴趣的学科书籍外,建议父母选择下列课外读物,鼓励他们阅读:(1)古今中外各类伟大传记。(2)历代忠孝节义,及深明因果事理的典范故事。(3)各行各业坚持理想,努力耕耘,不断奋斗的榜样。这些书籍若能广泛接触,并且让其熟读,寻找出自己心目中最崇敬、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,最能激发青少年们“有为者亦若是”的豪情壮志。有了这股积极力量,不仅点燃了青少年立场的热诚,也建立了坚定的信心。
第四阶段:成人养德—真实生命的开展
凡所当读书,如能自幼儿扎根熟读,遮以诚意正心,格物致知,学以致用,而为将来诚学立业之深基,修身明德之永磐。唯德业无穷,学无止境,成年学养行德,随时皆宜,无有终时。
成年以后,进入社会,是发挥自己的专长而立业成家阶段,应尽力以求自立,进而提携后进以立人。尔后,在与人接触日渐频繁,人事环境愈中纷杂的过程中,必难事事周全,尽如人意,因此更须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与不足,自勉改过以求进益。处处抱持真诚笃厚之意待人接物,时时存方便利他之心积善培德,充实自己,净化社会。三人行必有我师,常怀谦虚之心,修德立业无有穷尽,随时随地皆可致力修习长进,只要自我生命能逐渐畅达,眼前世界亦将生机日新,故成年养德,尽此一生无限向上,未有终时。
|